发布智慧校园建设规范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
数字教育大会助推首都教育高质量发展
聚多方力量促首都教育数字化转型
2023年北京市数字教育大会于4月22日正式召开。大会以数字赋能与教育创新为主题,旨在通过研讨数字变革,共话转型发展,大力推进北京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以教育数字化支撑首都教育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宇辉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北京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和北京市智慧城市发展行动纲要,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教育数字化在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变革、提升育人质量、提高治理水平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对于进一步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新路径,刘宇辉提出四点希望:一是要以教育数字化建设更加公平的教育,进一步推进跨学校、跨区域的资源共享,让每名学生都能平等地获得优质教育资源;二是要以教育数字化建设更有质量的教育,促进教育教学方式深层次、系统性变革,进一步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三是要以教育数字化建设更加开放的教育,利用数字技术,搭建典型应用场景,提供泛在、多元、智能化的学习环境、学习生态;四是要以教育数字化建设更加协作的教育,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共同研究、积极实践和主动参与北京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为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主会议专家演讲环节邀请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纬民做主旨演讲。此外,北京交通大学校长余祖俊、首都师范大学校长方复全、北京市东城区教委主任周林等专家、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和科技企业代表,围绕所在单位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共同探讨了未来教育数字化的转型发展理念、机制、举措等。
近年来,北京市将数字化转型作为支撑首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标志性举措,按照素养为先、优质协同、融合创新、首善引领的工作理念,持续加强顶层设计,绘制北京教育信息化总体框架,研究制定《互联网+基础教育》和《北京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等多个文件,全面开启了北京数字教育时代。北京市积极推进全市教育大数据体系建构,初步建成教育大数据体系,数据应用日益深化;贯通物理与网络空间,打通全学段全周期,教育形式和内容更加灵活,催生新的教育模式;积极开展人工智能与基础教育融合探索,在智慧环境、智慧教学、智慧考试、智慧评价、智慧管理等应用领域,探索泛在、灵活、智能的教育教学新环境,多样化探索形成了具有北京特色的实践成果,提升了育人质量。到2025年,北京市数字教育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作用将更加凸显,具有情境感知、全向交互、智能管控、按需推送等特征的教学场景广泛普及,教育数据资源协同共享,智能教育服务深入应用,面向未来的教育新生态初步形成,有效促进教育公平和学生全面发展。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李奕表示,组织召开北京市数字教育大会,是北京教育系统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要通过大会落实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要求,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北京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思路、方式和措施,以数字赋能推进教育创新,服务首都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多维度研讨数字化教育新路径
本次大会还举行了三场平行分会议,分别围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领域进行深度研讨。
在高等教育分会场,来自60余所高校的200余名全国高校信息化领域专家及相关部门领导深入交流、充分研讨,一起为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提供成功经验和新思路。
创建数字经管学院和数字未来中心,搭建新商科人才培养试验田,统筹建设和管理数字资源……作为教育部确立的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之一,北京工商大学在2019年就将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作为重点工作,高度重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系统设计,通过建设教育数字化新平台,打造智慧教学环境;开展在线教学实践,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数据赋能教学评价,提升教书育人效力。
围绕数字化智慧教学,北京化工大学也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通过信息技术赋能课堂革命,创建智慧教育新范式;以信息技术赋能教学资源,打造教与学新模式;用信息技术赋能智慧管理,探索管理服务新形式。北京化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天伟指出,数字技术为教育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也带了新的挑战,要思考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深度融合。
教育部高教司二级巡视员李静表示,以教育数字化支撑引领推动教育现代化,全面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已经成为教育系统的共同行动。高等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高端和龙头,加快数字化转型是从学习革命、质量革命到高质量发展的突破性切口和创新性路径。在高起点建设国家平台,高质量推动开放、共享、应用,高水平开展国际交流等方面,北京市和在京高校积极支持和参与,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基础教育分会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北京市第二十中学、北京汇文中学等学校分享了智慧校园建设、数字化支持教学和教研等内容,与会专家共同探索借力数字技术,变革传统教育教学方式,以教育数字化撬动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
进入首批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试点后,东城区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减负增效,教委统筹编制了电子化作业,引入AI作业分析系统,大幅减轻了教师负担,使得分层教学、个性化反馈、定制化作业等需求得到满足,实现了作业减量提质。东城区教委主任周林介绍,以智慧教育引领未来发展是东城教育高质量现代化的时代追求,要促进数字技术在教育全业务、全场景、全过程的融合,用教育数字化推进立德树人的最后一公里。
会上,北京市启动双师课堂试点,同时东城区启动智慧教育成果展示月系列活动。东城区14所中小学将围绕教学模式变革、数字资源创新使用、人工智能教育、协同教研、教师发展、核心素养培育、育人体系变革、数据驱动的精准评价、数据体系建设、智能教育治理等方向开展专题展示,充分展现东城区智慧教育建设的最新成果,推广实践经验,加快数字技术赋能的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创新融合发展。
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进程已成为中国职业教育变革的新使命,同时成为职业院校改革发展的新赛道,教育数字化的本质就是数字化转型,高职院校应该主动迎接教育数字化的挑战。在职业教育分会场,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卢小平就数字技术赋能职业教育发表看法。
数字化时代如何培养新商科技术技能人才?数字如何赋能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产业数字化背景下如何培养高技能人才数字化素养与能力?就这些问题,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杨宜,北京昌平职业学校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校长段福生和华职产教融合研究院研究中心主任李欢分享了各自的经验和探索。
如北京昌平职业学校,坚持顶层设计,做好数字化转型整体方案;坚持技术引领,率先建成校园数据驾驶舱;坚持内容为王,推动教学资源建设精品化;坚持应用为要,满足师生成长发展需求;坚持需求导向,供给高质量职教数字服务等五个方面取得了成绩。各职业院校的经验分享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与数字化融合发展、北京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起到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下转第6版)
(上接第5版)
翻越学校围墙打破课堂界限
数字化转型赋能首都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北京一零一中学一间教室里,音乐教师曹媛源弹起了古筝。2000公里外,四川省昭觉中学地地古曲老师和着动人的旋律唱起了歌,网络信息技术让两地师生实现了共上一堂课同唱一首歌。
一根网线,连接城郊,一个平台,汇聚资源,数字技术让教育翻越学校围墙,打破了课堂界限。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老师拥有更多获得感。
协同备课、双师课堂,城郊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足不出教室,沉浸式云游博物馆;AI作业分析助力减量提质;借助VR虚拟技术身临其境探究脱贫之路……数字化教学条件的不断转型升级,也催生出更多的教育数字化应用新场景。
不出教室我就能360度无死角看到文物的细节,比在博物馆隔着玻璃看的还要清楚……史家胡同小学的学生倪佳彤上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悟课程》后十分兴奋。
史家教育集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悟课程》资源数字化,精选近百组贯穿中华历史的文化遗产,以活起来的数字文物为载体,基于校园智能交互屏幕构建沉浸式、交互式、体验式课堂,架起博物馆与校园之间的数字桥梁,为学生提供基于博物馆资源的人文素养建构课程。
课上实时监测运动数据,提供专业运动分析,心率异常及时示警,确保学生运动安全;课余时间学生们到操场PK引体向上、立定跳远、50米跑等,没有老师和裁判,刷脸也能训练,成绩和排行现场就看,后台还会开出针对性的运动处方……在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智慧操场系统为体育教学构建了新场景。
借助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等新技术,学校为学生构建安全、有趣、智能、高效的智慧化体育运动环境,通过智能监测与数据采集功能并结合体育大数据系统,实时分析学生运动数据,对学生运动表现给予精准点评与建议,满足师生在日常教学、课后运动、体育测试、体质检测、家校共育、健康大数据等多元场景应用的需求。老师通过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数据,能够提高体育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广渠门中学体育教师满志元介绍。
孩子的课后作业变少了是近两年东城区家长们的共同感受。东城区在进入首批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试点后,教委统筹编制电子化作业,针对知识点、学科核心素养等进行重点标注,把教、学、评与作业设计统一到课程标准上,从源头提升了作业质量。同时,引入的AI作业分析系统也减轻了教师负担,实现了作业减量提质。
数字驱动的育人模式变革还发生在高校校园。北京工商大学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新维教学空间,建立大数据动态分析系统,实现商科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通过数字化保证学校人才质量培养。
在个性需求方面,学校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以及个性化发展,实施‘自适应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空间;在能力导向方面,学校从强调知识到注重能力,教学工作围绕技能的培养而展开;在学习驱动方面,学校为每个人提供最适合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学生带着清晰目标和使命进行学习。北京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黄先开介绍。
在北京科技大学智慧教室里,借助VR虚拟技术,学生们走进学校定点帮扶的甘肃省秦安县小寨村,化身驻村第一书记助理了解小寨村的脱贫之路。利用VR实践教学的方式开展思政课,是北京科技大学创新思政课教育的一次有效探索,也是北京科技大学利用数字技术创新育人模式的一个缩影。学校深入推进数字化建设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采用线上线下空间结合的设计理念建成智慧教室17间,自主设计搭建智慧教育平台,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本市大中小学有了智慧校园建设规范
在主会议成果发布环节,《北京市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规范(试行)》和《北京市高等学校智慧校园建设规范(试行)》(以下简称《建设规范》)正式发布,明确了智慧校园的基本内涵、层次架构、主要内容和配置标准,分类指导中小学校、高等学校结合办学实际加快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激发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活力。
据了解,下一步市教委将把《建设规范》作为促进北京数字教育发展的有力牵引,在政策供给、经费保障、标准支撑、资源共享、平台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十四五时期市教委将对照《建设规范》,评选出100所智慧校园建设示范校。
《建设规范》指出,智慧校园是指智能化基础设施先进完备、云边端体系结构健全开放、信息化业务系统整合协同、空间应用线上线下融合流畅、数智技术赋能精准高效、课程课堂评价整合升级、师生素养发展持续推进、安全保障运行机制健全、学校办学特色与成效显著的现代化校园。智慧校园服务于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素养导向的时代育人目标,加速学校面向互联网+智能+及三个课堂等多重实践路径下的重构及治理进程,支撑双减政策深度实践,赋能学校高质量办学。
北京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内容包含智能环境、应用融合创新、学校教育数据及应用、互联网服务及应用、数字素养与技能、保障及运行服务、数字资源、信息安全与可信环境、信息化特色发展等9个部分内容,重点突出共建共享和智慧应用。
智慧校园是对数字校园的进一步扩展与提升,是综合运用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构建智能感知环境和虚实融合新型教育教学空间,为师生提供以人为本、智能开放的个性化创新服务,加速学校物理空间、教与学网络空间、师生社交关系空间融合,促进教学、教研、科研、管理和服务流程再造与适应性重构,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管理决策水平,形成可感知、可诊断、可分析、富弹性的新型校园生态。
高等学校智慧校园建立在数字校园的基础上,常见功能可分为智慧教学环境、数字化教学资源、智慧校园管理、智慧校园服务四大板块,以提升校园整体的运行效率,实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活动的顺利开展。
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主要包括9部分内容。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校园网络、数据中心、以及基于校园网络的部分网络应用等,是智慧校园的物理基础。智慧教学主要包括智慧教学环境、数字化教学资源、智慧教学管理等,是智慧校园建设中支撑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创新服务信息化包括科研管理服务信息化、科研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是信息化与科研管理服务深度融合应用的体现。管理服务信息化包括学校统一提供的应用支撑平台、一网通办平台、基础应用服务和若干校园信息服务,实现学校管理服务、校园运行等业务系统与应用,体现智慧校园各类人机交互界面,为学校各种业务活动提供信息化支持。数据治理与应用包括数据治理的方法、关键要素以及建设的数据管理平台、基于数据价值导向的数据应用;数据是智慧校园的核心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信息化包括智慧图书馆、校园卡系统、数字化场馆、智慧安防、智慧后勤、智慧园区综合管理系统等,是提升校园运行服务水平的重要应用场景。网络安全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安全、信息系统安全、信息终端安全、数据安全、内容安全及安全管理等,为智慧校园提供安全保障。数字素养是高校师生应具备的运用信息与技术的素养和能力;信息文化是高校具有积极健康向上的优秀网络文化,打造清朗网络空间。治理体系包括组织机构、人员队伍、规章制度、标准规范、经费保障等,是保障智慧校园建设和运行的基本条件。